留守兒童是我國現階段的一個狀況,很多村民外出務工,長期將孩子留在家里,或許是和爺爺奶奶一同居住,又或許是寄放在親戚朋友家,甚至有些孩子長期自己生活,這種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接下來,我們來深入了解下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
1、自傲型:這類學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獨尊的心理特點,心目中沒有同學、沒有老師,沒有他人。不關心集體,不愛參加公益活動,不遵守校規班紀。
2、自卑型:這類學生沉默寡言,學習上遇到困難不敢向老師同學請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點,怕別人譏笑。自卑的心理影響了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揮。
3、厭倦型:這類學生對他人產生一種厭惡感。不愿跟其他同學說話,一味要對著干,對這類學生如果放松教育,將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后果。
4、孤僻型:這類學生離群,不大方,沒有多少人與他交往。學習成績不能上升,不熱心公益活動,組織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難跟上。
留守兒童如何教育
1、愛心培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苯逃龑嵤┬睦斫】到逃鸵谩皭坌挠恕?。
2、尊重以禮
每個留守兒童都有特定的權利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育要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當然,這種尊重既表現在對留守兒童獨特個性行為的接納和需要的滿足,又表現在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自由充分地發現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價值,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和幸福感,也只有這樣,構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平臺才不是一句空話。
3、平等相待
教育要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舊有的觀念及行為,走出“師道尊嚴”的陰影,走下自我高高在上的“神壇”,重視作為平等“人”的留守兒童,和他們和諧相處,以誠相待。同時,教育應承認他們個體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師生平等、生生平等,也才能真正從留守兒童心靈深處產生與同學、班集體共患難的強大動力。
4、信任鼓勵
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時,我們也要信任他們,尊重他們。我們應當充分地相信他們,教育可以“委以重任”,創造條件發揮他們的才能,比如委任他們參加學校、班務、學科管理。我們應當因材施教,發展特長,樹立信心,組織轉化。
月經能夠側面的反應女性的身體健康狀況,所以當月經出現異常時,值得重視!那月經血塊特別大這一情況跟什么原因有關呢?
孕期便秘對孕婦身體影響大,便秘會讓體內的毒素無法及時排出去,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產后漏尿不但影響健康,也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所以產后漏尿的尷尬值得每個寶媽重視!
當發現寶寶有紅屁股時,家長除了擔心,也希望找到適合的辦法來改善紅屁股問題,那么寶寶紅屁股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