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原因:認同“受害者”身份
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當作“受害者”的好處很多,它能博取同情,保證自己攻擊的正當性,因為“受害者”這3個字就意味著將責任全部推給了他人。認同“受害者”是一種自我合理化的防御機制。
中國女性特別喜歡當“受害者”。例如葛天,她感到很委屈:劉翔對她十分絕情,她說:“我人都沒有走出民政大廳,(劉翔)微博(離婚)就發出去了。”我相信她的陳述一定有真實的成分,劉翔或許有不周全之處,但與“劉翔不愛她”這個重點相比,抓住細枝末節彰顯自己的委屈或他人的錯來充當受害者卻是弊大于利。
我見過不少有嚴重“受害者”情結的女性,她們習慣性地沉溺在被害妄想中,永遠走不出傷痛,永遠不愿放手過去,離婚了卻仍緊緊關注依附著他人,自然永遠生不出勇氣去努力、成長、自我負責,也難獲幸福。她們不明白,在愛情里哪有太多道理、對錯、好壞可言。作為成年人,應該知道:情感的旅程就是兩人未知的冒險,沒有人可以許你一個保證圓滿的未來,沒有人可以為你的人生負責。
我有一個女性來訪者,她丈夫愛上了別人跟她離婚了。她忿忿不平地跟我羅列了一大堆那個女人的不好,我耐心地聽完,說:“好吧,可能她真的像你說的,確實不夠好,好些地方也比不上你。但是,不管她怎么壞,你前夫愛她,也許因為你太好了,而他們‘壞壞相吸’。
其實,我是順著她的好壞邏輯和她半開玩笑,她卻愣住了,陷入沉思。隨后,我和她討論了大家熟知的張學良、于鳳至和趙四的例子,進一步說明相愛不是正確、付出或犧牲就能換來的,兩個人能不能相愛跟第三方也沒多大關系。沒有趙四,張學良也不愛于鳳至,這不是于鳳至做得不好,也不是張學良的錯,不可因對方不愛就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當作受害者。
在西方,極少看到女性與前任糾纏不清,這跟他們所倡導女性獨立的情感教育文化有關。而中國文化的封建余毒較深,導致雖然表面上絕大多數女性獨立自主,但實際上有些女性骨子里卻深受男尊女卑、依賴附屬、宮斗戲中三妻四妾爭斗的影響,認為失寵離婚就徹底喪失了人生幸福的可能。作為現代女性,經濟已獨立,但精神、情感上的獨立、平等仍然任重而道遠。
第五個原因:自我價值感低
分手后遲遲走不出來,無論是以和現任吵架的形式,還是以自我攻擊如抑郁、自殺形式告終的人,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我價值感低。
具體表現為:自尊心過強、脆弱、敏感、易怒、情緒化、多疑。
一個自我價值感正常的人分手時也會感到痛苦,但不會遷怒、攻擊他人,并且會比較快地走出傷痛,因為TA深信自己仍是可愛的、值得被愛的,某個人不愛我,不代表沒有人愛我。而自我價值感低的人,會過分渴求和依賴被愛,且將被愛完全等同于自我價值,一旦分手就感覺失去自我價值,引發暴怒——這是攻擊性的另一個來源,通過貶低別人來維護自尊。
第六個原因:攻擊他人可回避正視自己和原有親密關系的問題
有一個來訪者,用六七次的咨詢時間來痛罵另一個女人,我完全插不上話,好不容易有一次逮到機會,我問她:“你好像很愛她哦?”她不解地看著我,我接著說:“你看,你專程跑來花好幾千的咨詢費來談論她,你是有多關心她啊!”
來訪者當即明白我的意思:那個女人和她沒有任何關系。之后,咨詢才開始聚焦在她自己以及她的親密關系上。其實,生活中最困難和最具挑戰的事情就是坦誠地面對自己,尤其面對人格中的陰影,并且能夠覺察、反省和改變。
探討親密關系也必然涉及到這些,過程有喜悅但更有痛苦、煎熬,需要人有極大的勇氣、強烈的意愿和為之努力以及相對好的自我功能。
相比之下,攻擊指責他人太容易、太輕松、太爽了。
不過,這種爽維系的時間常常超不過幾秒,從長遠看,回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正視,我們才能培養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浪費時間精力金錢去關注他人的生活。這可能也是翔的女人需要補上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