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道德的時候,許多人會覺得是說人的覺悟水平,可是,對孩子來說,道德首先是一種智能,是一種需要用心培養的能力。道德就是在人與人相處時,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規范和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因此,道德智能就是判斷是非的能力,進一步說,就是在自己倫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絕不正當或不良行為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同情并關心別人痛苦的能力、調節自己情緒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與自己不同觀點的能力、尊重別人的能力等。這種能力會讓你擁有高尚的品格。有了這種能力,還能讓你成長為一個頭腦清醒、胸中充滿激情的人。
實際上,世界上許多學者都認為道德能力是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其新著《邁向未來的五種思維能力》中談到,道德思維能力反映的是人作為不同角色的適應能力,其中包含了美德、責任感和道德感。其實,尊重也是一種道德思維能力。這位以多元智能理論聞名于世的學者指出,當今社會瞬息萬變,時間和空間概念都會隨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生變化,市場變得越發強大,而且缺乏一種力量去改變它,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人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把美德、責任和道德結合起來運用。
我們來分析一下,作為一個學習尖子,任有志的悲劇不正是道德智能水平低下嗎?可惜,當他意識到自己是用一種愚蠢的方法去解決人生中的問題時,他已經是一名殺人犯了。
當我們為任有志等犯罪少年的悲劇惋惜的時候,更應當想到家庭與學校的責任,想一想,我們究竟給了這類少年什么樣的教育?
關于道德品質的重要性,韓國教育職業作家李承玟在她的《小學生媽媽們的第一本教科書》中說,體味生命每一瞬間的意義比成績更為重要。她講述了一個難忘的孩子:
在她的遠房親戚中,有一家的孩子考進了外國語高中。那個孩子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學完了高中階段的所有課程,在上學期間一周要去三次數學輔導班,為了準備論述考試,孩子的母親把他送到專門的閱讀輔導老師那里去接受輔導。一到放假,那家的母親還會急急忙忙把孩子送到國外的親戚家去接受短期的語言課程。
這家的孩子沒有費什么力氣就考進了外國語高中。而這類外國語高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當孩子升到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就要選擇是在國內上大學還是出國留學。就在這樣的時刻,那家的孩子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他突然決定要休學。“我一直到十八歲,從沒有去過除了家和輔導班以外的地方。在地理課和歷史課上出現的場所,我也只是知道它們的名字。也沒有一個可以打電話叫出來玩的朋友。我現在的生活實在是太無趣了,有意思的事情一件也沒有。”
就是這樣一個總是很聽話、學習也很好的孩子,內心卻已經充滿了憤怒和痛苦。他發現在自己過去的人生里,沒有一件值得去回憶的事情,這樣下去的話,即使是上了大學無非是現在這種沉悶的生活的延續而已。因此,他生平第一次做出了自己的決定:至少在二十歲到來之前的這段日子里,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類似的例子在中國比比皆是。有人說今天的時代是一個縮略時代,就是出于功利性目的,人們把不該省略的內容都省略了。我覺得如今的孩子也處于這樣的縮略時代,實際上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如果省略了童年的快樂和人格的慢慢形成,直接面對考試競爭和謀求社會地位,即使他成績優異也必定是一個畸形的人。
事實上,中國長期存在著“教育荒廢”的傾向,即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緊,而實際上真正的教育如健康人格的培養往往被忽略,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中尤為突出。據對過去60年間哈佛大學畢業生的調查表明,一個人的成功與學習成績沒有任何直接關系。從社會各個層面觀察成功人士,會發現他們是富含幽默、為別人考慮、和藹可親、明辨是非的人。也就是說,成功人士都是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那么,作為父母應當怎樣培養孩子的道德智能呢?在《10歲之前教會孩子如何做人》一書中,文龍鱗教授提出了具體建議,即對于 0~1歲的孩子,培養道德只需要無條件的愛。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體貼會讓孩子感到安全,這是孩子積極感受世界的基礎。但是,從孩子2~10歲起開始能夠理解語言規則以后,父母就要堅決地對孩子說“不行”,并給孩子說明不行的理由。
我想,從小對孩子說“不行”或“可以”的意義在于,讓他在認識人生與世界之初,就明確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并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進而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因為,道德智能簡言之就是判斷是非的能力,就是拒絕不正當或不良行為的能力。顯然,培養兒童少年的道德智能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首要職能。